审计鉴定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以确认其真实、公允地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下是审计鉴定的具体表现:
1. 审计意见: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和结果,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类型。
2. 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鉴定的核心内容,包括审计过程、审计范围、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等。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
a. 审计过程:介绍审计人员执行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如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
b. 审计范围:说明审计覆盖的财务报表和期间,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
c. 审计发现:列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合规性等方面的问题。
d. 审计结论:根据审计发现,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e. 审计建议: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 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证据,包括财务报表、会计凭证、银行对账单、合同、会议纪要等。审计证据是审计鉴定的基础。
4. 审计底稿: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底稿,记录了审计过程、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等内容。审计底稿是审计鉴定的依据。
5. 审计调整: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发现,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6. 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遵循的审计准则和规范,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证据等。
7. 审计意见书: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或相关利益相关者出具的审计意见书,说明审计过程、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等内容。
审计鉴定的具体表现包括审计意见、审计报告、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调整、审计程序和审计意见书等。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审计鉴定的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