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名称:中班科学领域活动——影子去哪了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1. 影子实验材料:手电筒、白纸、小玩具等。
2. 影子实验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空地。
3. 影子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影子。
2. 提问: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
二、实验操作
1. 教师出示手电筒、白纸、小玩具等实验材料,向幼儿介绍实验步骤。
2.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影子在白纸上的变化。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三、实验观察与记录
1. 幼儿将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影子变化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2. 教师引导幼儿分析影子变化的原因。
四、讨论与分享
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2. 幼儿相互交流,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五、总结与拓展
1.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向幼儿解释影子形成的原理。
2.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3. 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影子,了解影子的应用。
活动延伸:
1. 在户外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影子。
2. 鼓励幼儿进行影子绘画创作,发挥想象力。
3. 在家庭中,与家长共同开展影子实验,增进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