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一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字孔明)的故事。以下是这个典故的由来: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刘备听说了诸葛亮的高才大略,便决定亲自去拜访他。诸葛亮当时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过着隐士的生活。
刘备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外出未遇,只见到他的好友徐庶。刘备没有灰心,第二次又去拜访,但诸葛亮仍然不在家。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恰巧诸葛亮在家,于是刘备便请求见诸葛亮。诸葛亮起初以种种理由推辞,但刘备诚恳地表示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意,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忠诚、诚意的象征。三顾茅庐也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求贤若渴、不辞辛劳的精神。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事件创作的小说,其中很多情节都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可能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戏剧化,但三顾茅庐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