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付规定如下:
一、经费来源
1. 中央财政: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拨付。
2. 地方财政:地方各级财政按照规定,将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纳入预算,确保经费的足额拨付。
3. 社会捐赠:鼓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捐赠。
二、经费使用范围
1. 教学设备购置:用于购买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
2. 教学资源开发:用于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教师培训:用于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等活动。
4. 教学设施维护:用于维修、更新教学设施,保障教学环境。
5. 校园安全:用于校园安全设施建设、安全保卫等。
6. 学生活动:用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
7. 其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用于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支出。
三、拨付标准
1. 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根据学校类型、地区差异等因素,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2. 拨付比例:按照国家规定,确保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拨付比例。
四、经费管理
1. 学校建立健全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经费使用范围、审批程序、监督机制等。
2. 学校定期对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确保经费合理、合规使用。
3. 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五、经费调整
1. 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2. 地方财政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进行适当调整。
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付规定旨在保障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共同努力,确保公用经费的合理、合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