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损八益十静十动”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具体含义如下:
1. 七损:
损精:过度房事,导致精气耗损。
损气:过度劳累,导致元气受损。
损形:身体过度劳累,导致形态改变。
损志:情绪波动大,导致意志受损。
损心:过度思虑,导致心情不畅。
损筋:过度运动,导致筋骨受损。
损骨:过度劳累,导致骨骼受损。
2. 八益:
益精:适当房事,保持精气充沛。
益气:适度运动,保持元气充足。
益形:适当锻炼,保持身体形态健康。
益志:保持心情舒畅,意志坚定。
益心:适度思考,保持心情平和。
益筋:适度运动,保持筋骨强健。
益骨:适度锻炼,保持骨骼健康。
益神:保持精神饱满,思维敏捷。
3. 十静:
静神:保持精神集中,避免分心。
静气:保持呼吸均匀,避免急促。
静心: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波动。
静思:保持思维清晰,避免杂念。
静目:保持目光专注,避免散乱。
静耳:保持听力集中,避免干扰。
静口:保持言语温和,避免争吵。
静手:保持动作缓慢,避免急躁。
静足:保持步伐稳健,避免慌张。
静体:保持身体放松,避免紧张。
4. 十动:
动神:适当活动,保持精神活力。
动气:适度运动,保持气血畅通。
动心:适度思考,保持思维敏捷。
动目:适度运动,保持视力清晰。
动耳:适度活动,保持听力敏锐。
动口:适度交流,保持言语流畅。
动手:适度活动,保持动作灵活。
动足:适度运动,保持步伐稳健。
动骨:适度锻炼,保持骨骼健康。
动体:适度活动,保持身体活力。
“七损八益十静十动”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度消耗身体和精神,同时保持适度运动和调整心态,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